《孩子做作业磨蹭,怎么办?》 活动详情介绍 为了让班上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,举办了本次的家长会。开始之前,让家长们和身边的伙伴做个热身小互动:一位握紧拳头,另一位尝试掰开对方手指。通过"掰拳头"游戏揭示强制教育无效,类比亲子沟通困境。 根据现状分析,超过70%的家庭都存在孩子作业磨蹭的困扰。希望通过这个家长会抽丝剥茧,找到破解这个难题的钥匙。 (播放改编自《父母课堂》的情景短剧) 视频里的小明写作业时频繁起身喝水、遇到难题就发呆。让家长们感同身受,接下来请家长们分组讨论三个问题: 1. 视频中有哪些典型拖延表现? 2. 咱们班孩子是否存在类似情况? 3. 您尝试过哪些应对方法? 通过家长发言,可以发现拖延的三大典型表现:注意力分散、畏难情绪、依赖心理。就像上周的问卷显示的,咱们班有68%的孩子存在作业拖延问题。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?请各组家长可以从孩子自身和家长教育两个维度展开讨论: - 孩子方面可能涉及专注力发展(14岁前大脑抑制功能未成熟)、任务规划能力、畏难心理等 - 家长方面是否存在过度催促、额外加作业、情绪失控等情况 梳理出关键原因: 孩子层面: ① "三心二意症"——生理发育导致抗干扰能力弱 ② "畏难综合征"——面对困难产生逃避心理 家长层面: ③ "催促依赖症"——越催越慢的恶性循环 接下来玩"情绪气球"实验会给家长直观感受:请三位家长分别扮演孩子、催促家长、气球操作员。每当家长催促一次,气球就被充气一次。很快我们会看到,当气球(象征孩子情绪)膨胀到临界点时,学习效率必然崩塌。 (实验后播放改进版教育视频) 视频中的妈妈用了三个妙招:写作业前带孩子做5分钟冥想整理思绪;书桌只留必要文具;把大任务拆解成小目标并设置奖励。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,是因为它们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。 活动中,结合家长们的智慧结晶,提炼出“六步组合拳”。 借此次活动和大家分享:教育不是掰手腕的较量,而是共舞的艺术。与其和孩子的天性对抗,不如用科学的方法引导。活动最后,推荐大家阅读《父母课堂》教材系统学习。 活动最后,推荐大家阅读《父母课堂》教材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