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屏幕,奔赴自然
来源:吉首市妇联 更新时间:2025-09-30 18:06:29 讲师:张宪芳 地址:吉首市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学会

img

家长们,别让屏幕 “偷走” 孩子的成长,去自然里解锁教育新方式! 作为吉首市公安局驻坪朗村第一书记,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,州妇联聘请的家庭教育讲师,大庭亲子游、追光少年活动创始人(大庭亲子游会员目前已突破 2000 人),今天想和各位家长聊聊孩子教育里一个普遍又棘手的问题 —— 电子产品使用。 先看几组扎心数据:2024 年《青少年视觉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时间已达 6.8 小时;北京的调查报告指出,6 - 12 岁孩子日均使用电子设备时间也有 3.2 小时。再看视力状况,国家卫健委数据表明,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2.7%,其中小学生近视率 42%,初中生 80.7%,高中生更是高达 85.7%。 电子产品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视力。神经科学研究证实,短视频平台 15 秒的即时反馈机制,正不断弱化孩子维持注意力的能力。某教育机构测试发现,常刷短视频的儿童在阅读理解时,平均专注时长比少用手机的同龄人缩短 47%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更警示,每天使用屏幕超 7 小时的青少年,大脑皮层会过早变薄,语言和思维能力显著下滑。 为啥孩子容易对电子产品 “上头”?因为刷短视频、玩游戏时,身体会大量分泌多巴胺,带来强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。但咱们得帮孩子找到其他能产生 “快乐激素”(内啡肽)的途径呀。 运动就是绝佳选择,像跑步、游泳、骑行这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当运动到微微出汗、心跳加速时,内啡肽就开始分泌,这就是大家常说的 “运动后的愉悦感”。和朋友聚会、大笑、拥抱,或者参加集体活动,也能有效促进内啡肽释放。去尝试爬山、攀岩、跳伞这类有挑战性的新体验,或是学习一项新技能,同样能刺激内啡肽产生。还有沉浸在爱好里,无论是听音乐、跳舞、画画还是做手工,只要能全神贯注、感到愉悦,都有帮助。 说到这,自然教育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。它对孩子成长好处多多:在户外活动中观察动植物,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,提升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;孩子在自然里奔跑、攀爬,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协调性。 自然教育和传统教育差异明显:传统教育多在室内教室,侧重理论知识传授,依赖教师讲授和书本学习;而自然教育强调户外学习,注重实践和体验,鼓励孩子探索发现。 那家庭教育该如何与自然结合呢?有不少实用的实践路径: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类组织的徒步等户外探险活动,亲近自然,学习生存技能和环境知识;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园艺,种植花草树木,了解植物生长过程,培养责任感和耐心;鼓励孩子写自然观察日记,记录天气变化、动植物观察,培养观察力和记录习惯;全家一起参与垃圾分类、节能减排等环保实践项目,增强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。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:要引导孩子亲近自然,比如带孩子参加户外探险,培养孩子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尊重;和孩子一起做自然观察、开展科学实验,共同学习,能增进亲子关系,激发孩子的好奇心;还要给孩子情感支持和鼓励,帮助他们克服困难,增强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咱们也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:通过户外探险活动,如徒步、露营,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园艺活动,种植和照料植物,孩子能学习自然规律、培养责任感;鼓励孩子记录每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生物,可锻炼观察力和写作能力。像峰行少年亲子活动,就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。 最后想说,告别屏幕、走进自然对家庭教育至关重要: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,提升身体素质、缓解学习压力;能培养学习能力,激发好奇心与探索力;能塑造坚韧等良好品格;还能增进亲子关系,创造共同经历,促进沟通交流。 家长们,让我们放下手机,牵起孩子的手,走进自然,开启家庭教育的新旅程吧!

img

img